首页

调教cd奴

时间:2025-05-29 16:36:42 作者:石泰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成效和经验交流研讨座谈会上强调 学习好运用好经验做法 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 浏览量:87206

  中新网上海9月12日电 (谢梦圆) 12日,在上海举行的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新闻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水运局二级巡视员高海云在介绍中国航运业发展有关情况时表示,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世界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位的港口中,中国分别占8席和7席。

12日,2023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新闻发布会在沪举行。谢梦圆 摄

  航运业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据高海云介绍,中国海运服务网络遍及全球,已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航线联系。

  中国船东拥有的船队规模达到2.492亿总吨,从总吨上已超越希腊成为世界最大船东国。2022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56.8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96亿标箱,充分彰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硬核”力量。

  此外,中国内河货运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内河通航里程世界第一,长江干线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内河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黄金水道。2022年中国内河运输完成货运量44.02亿吨、货物周转量1.9万亿吨公里。

  中国积极推进水运重大工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平陆运河先导工程完成建设,主体工程全线动工,小洋山北集装箱码头工程项目水陆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引江济淮航运工程江淮沟通段试通航。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工程等重点项目持续推进,长江上游九龙坡至朝天门河段航道整治工程、京杭运河浙江段等竣工验收。

  2022年中国完成水运建设投资1679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0.9%;2023年上半年完成水运建设投资936亿元,同比增长26.7%,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运行,为稳增长、扩内需提供了有力支撑。

  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前列的城市,国际海港枢纽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为人介绍道,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及配套工程、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改造一期工程、沪通铁路太仓至四团段开工建设。大芦线航道整治工程二期、临港集疏运中心(陆域)工程建成完工。

  上海港战略布局沿海沿江内河港口稳步推进。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标准箱,连续13年全球第一,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全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上海港连续12年位列全球第一。今年1-8月,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21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6%。(完)

【编辑:张燕玲】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人民观点)

论坛上,民建中央副主席孙东生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首任理事长屠光绍发布《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年度报告(202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作主题演讲。民建中央副主席解冬、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出席论坛。此外,多位嘉宾还围绕促进风险投资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进行发言与交流。

美国修订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令,拟于4月4日生效

昆明3月1日电 (记者 缪超)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安策3月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动云南铁路从“末梢端”成为“前沿端”,打造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区域性国际枢纽。

华裔学者庄以仁:将旧时光“复刻”进虚拟空间

4月12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严格上市公司持续监管。

广西南宁打造多个“口袋公园” 为城市“见缝插绿”

林剑: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当年,美国曾把中国向世界出口大量物美价廉产品称为“产能过剩”,现在又给中国向世界出口新能源产品贴上“产能过剩”标签。按照这个逻辑,美国芯片特别是高端芯片有80%用于出口,猪肉和农产品也大量出口,这种情况是否也可称为“产能过剩”?事实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占生产的比例远低于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谈不上“过剩”向海外倾销。美方抛出的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看似是经济概念,背后包藏的是遏制打压中国产业发展的祸心,旨在为本国谋求更有利竞争地位和市场优势,是赤裸裸的经济胁迫和霸道霸凌。

获刑14年 罚金500万元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宋太平受贿案一审宣判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演化过程中,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技术,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新能源技术,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带来生产力要素结构中实体性要素与非实体性要素结合广度、深度、频度的深入拓展,推动生产力加速迭代跃升,体现出与传统生产力发展不同的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把握了当今世界这一影响深远的变革趋势,深刻揭示了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